通用头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小儿心理卫生与心理护理
发布时间:2009-06-10

    现代健康的新概念除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这一概念表明健康不单纯是指没有疾病,尚需要有良好的个性,能与人融洽相处,在生活上有顽强适应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上能发挥高效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整体。

    儿童心理卫生的总目标,在于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在禀赋的气质基础上,尤其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教育、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来培植儿童的健康心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新生儿很早就表现出人们预料之外的适应性知觉—运动能力,使其与周围人亲近和建立相互关系,母亲则通常在孩子和环境之间起协调作用。母亲给孩子哺乳,不供给孩子物质营养,而且也是母亲传递爱、提供精神营养和与孩子相互认识的过程。母亲将孩子抱在怀里哺乳,肌肤的紧密接触,爱抚的动作和亲切的喊声,使孩子感到母亲的温暖和满足,这些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母亲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无微不至的精心照管,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信任并建立依恋关系,从而发展为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父亲在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完整的家庭。此外,彩色的玩具、动听的音乐、和谐的环境、舒适的衣裤等都是小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

    ¤ 幼儿期(1—3岁):断乳是幼儿的大事,宜用食品代替办法逐渐过渡断乳。操之过急,强迫改食,往往可引起小儿不时哭闹、夜惊和拒食,从而影响小儿的身心发展。婴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而语言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若不加以教育,则可使语言发展迟缓,应予注意。由于独立行走和语言的发展,小儿求知欲明显增加,喜欢模仿,喜欢与小朋友接触。应加强早期教育,以促进智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此期的教育仅属启蒙阶段,不可操之过急,要尊重孩子,而不能以恐吓、训斥的方法。婴儿期的心理发育直接受家长、老师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家长老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掌握婴儿心理、生理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方法。

    ¤ 学龄前期(3—7岁):学前儿童内抑制的发展远远不能和学龄儿童或成人相比,无意注意有了很大发展,但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如果把记忆作为专门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有困难的,对学龄前教育具有强调实行以玩为基础的方法最有效。有些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过早要孩子学外语、弹钢琴、背唐诗等,这些都可能对儿童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

    家庭对儿童最初的性格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这又通过父母的实际行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对孩子的态度等来实现。家庭和睦,敬老爱幼,使孩子感到父母的亲切可信,有利于小儿的正常心理发育。不应对小孩子的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否则会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利己、无礼貌、缺乏独立性和自高自大的性格。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病态行为,如口吃、遗尿等,不应讥笑和责骂,更不允许歧视和训斥,而应从心理和精神治疗着手,否则亦使孩子形成焦虑、自卑等不良性格。随年龄增大,逐步改善孩子的饮食起居规律,使之与学校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学前幼儿教育,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对上学的兴起趣,以作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 学龄期(7—12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遵循规律,自觉学习习惯。此期是成长过程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儿童迫切地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学会遵守规则,从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如果在这个时期小儿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能得到鼓励,则可发展勤奋感;如果无法胜任父母和老师指定的任务,遭受挫折和指责,小儿就会产生自卑感。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应是学会与他人竞争,求得创造和自我发展。

编辑:刘燕

编辑:刘燕
关闭
通用底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小儿心理卫生与心理护理
发布时间:2009-06-10

    现代健康的新概念除身体健康外,还必须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这一概念表明健康不单纯是指没有疾病,尚需要有良好的个性,能与人融洽相处,在生活上有顽强适应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上能发挥高效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整体。

    儿童心理卫生的总目标,在于按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在禀赋的气质基础上,尤其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通过教育、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来培植儿童的健康心理、顽强的适应能力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提高人口素质。

    ¤ 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新生儿很早就表现出人们预料之外的适应性知觉—运动能力,使其与周围人亲近和建立相互关系,母亲则通常在孩子和环境之间起协调作用。母亲给孩子哺乳,不供给孩子物质营养,而且也是母亲传递爱、提供精神营养和与孩子相互认识的过程。母亲将孩子抱在怀里哺乳,肌肤的紧密接触,爱抚的动作和亲切的喊声,使孩子感到母亲的温暖和满足,这些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包括智力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母亲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无微不至的精心照管,使孩子对母亲产生信任并建立依恋关系,从而发展为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父亲在婴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完整的家庭。此外,彩色的玩具、动听的音乐、和谐的环境、舒适的衣裤等都是小儿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

    ¤ 幼儿期(1—3岁):断乳是幼儿的大事,宜用食品代替办法逐渐过渡断乳。操之过急,强迫改食,往往可引起小儿不时哭闹、夜惊和拒食,从而影响小儿的身心发展。婴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而语言发展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若不加以教育,则可使语言发展迟缓,应予注意。由于独立行走和语言的发展,小儿求知欲明显增加,喜欢模仿,喜欢与小朋友接触。应加强早期教育,以促进智力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此期的教育仅属启蒙阶段,不可操之过急,要尊重孩子,而不能以恐吓、训斥的方法。婴儿期的心理发育直接受家长、老师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家长老师树立良好的榜样,掌握婴儿心理、生理知识及正确的教育方法。

    ¤ 学龄前期(3—7岁):学前儿童内抑制的发展远远不能和学龄儿童或成人相比,无意注意有了很大发展,但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如果把记忆作为专门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有困难的,对学龄前教育具有强调实行以玩为基础的方法最有效。有些家长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过早要孩子学外语、弹钢琴、背唐诗等,这些都可能对儿童造成精神的过度紧张。

    家庭对儿童最初的性格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这又通过父母的实际行动,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对孩子的态度等来实现。家庭和睦,敬老爱幼,使孩子感到父母的亲切可信,有利于小儿的正常心理发育。不应对小孩子的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否则会使孩子形成任性、骄傲、自私、利己、无礼貌、缺乏独立性和自高自大的性格。要正确对待幼儿的病态行为,如口吃、遗尿等,不应讥笑和责骂,更不允许歧视和训斥,而应从心理和精神治疗着手,否则亦使孩子形成焦虑、自卑等不良性格。随年龄增大,逐步改善孩子的饮食起居规律,使之与学校相适应,同时要加强学前幼儿教育,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对上学的兴起趣,以作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 学龄期(7—12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动机,遵循规律,自觉学习习惯。此期是成长过程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儿童迫切地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学会遵守规则,从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如果在这个时期小儿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能得到鼓励,则可发展勤奋感;如果无法胜任父母和老师指定的任务,遭受挫折和指责,小儿就会产生自卑感。此期顺利发展的结果应是学会与他人竞争,求得创造和自我发展。

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