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的致死原因中,肝癌在男性列第五位,女性列第八位。肝癌有着显著的地区分布差异性,我国属于肝癌的高发区,肝癌的发病率表现为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据2002年统计,全球共有62.6万肝癌患者,其中我国占55%,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目前全球有近3.5亿乙肝患者,其中我国约有1.3亿。在肝癌众多的发病因素中,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我国的肝癌患者中,HBV流行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医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的5524例肝癌患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为68.6%,显著高于自然人群中10%-15%的HBV感染阳性率。研究表明,在HBV感染诱导原发性肝癌的过程中,有多种机制共同发挥作用。首先,HBV病毒整合进入肝细胞基因组后可激活一系列癌基因,从而诱导肿瘤发生;其次,HBV持续感染引起炎症、坏死及再生本身可能使某些癌基因激活,改变肝细胞的遗传稳定性,导致细胞突变的概率增加;再次,HBV感染也可使某些抑癌基因失活,导致细胞周期失控,使其向“永生化”方向发展,并使其对化学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增高。一般认为HBV感染后的肝癌循着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一过程发展,但也发现部分慢性肝炎可以不经过肝硬化阶段直接发展成为肝癌。整个发展时间可以从数年到数十年不等。
根据肝癌的病理形态可分为巨快型、结节型、弥漫型、小癌型;根据组织学可分为肝细胞、胆管细胞和混合型三种。肝癌主要的症状有:肝区疼痛、腹胀、食欲减退、呕吐、腹泻、乏力、消瘦等。肝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有:乙肝病史、甲胎蛋白明显升高、影像学表现(CT、磁共振等)。
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外科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局部放疗、靶向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肿瘤大小、部位、分布范围、有无癌栓等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更多的时候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治疗。
在HBV阳性的肝癌患者治疗过程中,抗乙肝病毒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防止病毒再激活,改善肝脏功能进而达到抑制“炎症- 肿瘤”通路,降低肝癌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对于乙肝患者,应进一步行HBV-DNA的检测,如HBV-DNA≥500 IU/ml应给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如HBV-DNA<500 IU/ml,应密切观察HBV-DNA载量,一旦发现病毒再激活,应立即给予抗病毒治疗。目前国内常用的核苷酸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拉米夫定与替比夫定的耐药率较高,前者5年耐药率可达65%;阿德福韦抗病毒效果较差,病毒转阴率较低,且有肾毒性;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均属速效低耐药药物,已被欧美肝病协会推荐为一线用药。国内指南中仍将上述4 种药物均定为一线药物,但推荐使用恩替卡韦。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重要的是控制HBV的复制,预防肿瘤的发生,所以乙肝患者应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诊治,定期进行体检,尽量做到早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式,进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