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守护群众健康的关键抓手。适逢建院75周年,作为玉溪市医疗卫生系统的“排头兵”,玉溪市人民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精准帮扶为路径,高位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质量。
下沉基层 精准帮扶
玉溪市人民医院全力守护群众健康
高位推动 全域覆盖 重点辐射
今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第二批市级医疗资源下沉县级医院工作启动,在42名骨干延续帮扶的基础上,今年13名来自产科、麻醉科、临床心理科、医学影像部等科室的医疗骨干奔赴县级医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广大基层患者提供更加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献礼建院75周年。
2024年以来,玉溪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市级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关政策,第一时间制定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方案和对口帮扶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共同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构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明确每个院领导对口联系1家基层医院,定期带队赴驻点单位开展督促指导、座谈交流,实时掌握帮扶进度、破解实践难题。并为支援队员落实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主管部门不定期开展现场督查,核查在岗情况与工作实效,以全链条管理确保资源下沉“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自2024年8月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至今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派出两批共计55名医疗骨干到县级医院驻点,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100%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并延伸至迪庆州德钦县,形成全域覆盖、重点辐射的帮扶格局。”玉溪市人民医院院长郝应禄说。
据了解,外派驻点的55名医疗骨干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目前还有42名坚守一线,涵盖骨科、胃肠外科、医学影像等23个专业。在服从受援医院的统筹安排,做好学科帮扶工作之时,他们还要加强与受援医院的沟通协作,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畅通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确保及时转运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降低县域和市域外就诊率。
去年8月到易门县人民医院驻点时,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朱立发现科室还存在部分诊疗流程不流畅,部分操作和门诊病历书写欠规范等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的问题。为此,他与五官科主任协同梳理门诊、检查、治疗等环节,共同制定了《眼科门诊诊疗常规》及《眼科专业发展目标》,完善了门诊诊疗流程,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效率。他还参与完善了小儿视光门诊工作,开展了儿童屈光筛查和矫正指导,并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在他的带动下,目前科室已能独立开展眼底OCT、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并可完成判读,眼底疾病诊疗能力有了新突破。“在驻点期间,眼科门诊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常见病上转率明显下降。同时,通过双方绿色转诊通道的建立,实现了复杂病例上转的无缝对接,减少患者周转时间,提升了救治效率。”朱立说。
到通海县人民医院超声科驻点一年,玉溪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医生王潇潇接诊患者约2000例,并主导开展了上肢造瘘超声评估、肌骨神经检查等7项新技术,减少患者上转率。为了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和管理效能,她还做好培训和临床带教,并配合科室,系统性重构质控体系,全面梳理国家13项核心质控指标,推动各项指标值显著提升。“下沉基层一年,基本上实现了技术规范下沉,管理体系优化,质控水平提升的目标,也进一步了解了基层医疗的特点和需求,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提升。”王潇潇告诉记者。
精准发力 畅通转诊 优化服务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而是要增强其“造血”能力。一年来,玉溪市人民医院各驻点帮扶医疗骨干累计完成门诊诊疗80837人次、住院诊疗25742人次、急诊诊疗5421人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4786例次、实施手术3653台、手术带教2462例次、开展培训讲座1271次、教学查房1371次。开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股动脉切开取栓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急诊PCI、双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34项。
除固定驻点外,玉溪市人民医院还创新帮扶机制,在各县级医院同步建立23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开展巡回医疗10次,通过科主任专项指导、远程会诊支撑等方式,打破优质资源流动的时空限制,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更好的“沉”下去,进一步畅通转诊流程。一年来,全市各基层医院共上转病人510例,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体系。
“李超医生在我院下乡帮扶期间,参与急诊科正常轮值班,共带教3人,参与抢救100多人次,门急诊接诊5000多人次。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院前急救,并指导开展床旁血液净化。通过理论与实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我科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与应急能力,我们由衷的感谢他的辛苦付出与倾囊相授。”新平县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刀院东高度评价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超的驻点工作。
在县级医院驻点一年,李超最大的感触是面对的突发状况多了,应急能力增强了。2024年底,他接诊了一名腹痛并休克的危重症孕产妇,危急关头,他一边做补液等相关处理,一边通知妇产科医生急会诊,同时,第一时间联系玉溪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由120送到市医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手术,没有再走急诊流程,这就为抢救争取了时间。“通过县市两级的通力合作,最终保住了患者的生命。当时真的很紧张,可以说是争分夺秒的把患者送到了手术室,如果没有驻点医生对接这个环节,后果不堪设想。”李超说。因为在驻点期间有了参与院前急救的经验,他还带领新平县总医院急诊科参加了云南省医学会主办的2024年紧急医疗救助实景挑战赛,并荣获三等奖。
李超医生在新平为患者看诊
2024年的医师节,还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的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俞志恒收到了患者家属所赠的锦旗。一年后,他的妻子口腔科医生龚菊又收到了来自同一家医院的感谢信。无论是锦旗,还是感谢信,都是对这夫妻俩“接力”开展帮扶工作的认可,都是对玉溪市人民医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工作的肯定。
在德钦县人民医院期间,从梳理诊疗流程到完善急救方案,从颅脑损伤的紧急处置到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手术,俞志恒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凭借精湛医术完成多台“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填补了当地多项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空白。
2025年,在听俞志恒说起德钦群众看病难的情况后,龚菊毅然接过“接力棒”,到德钦县人民医院开展驻点帮扶。作为该院首个口腔外科医生,她成功开展了包括微创拔牙、面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口腔颌面部肿物切除及美容减张缝合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优化科室就诊流程,显著提升了患者就医感受。
今年9月,帮扶工作即将结束时,德钦县人民医院来函,希望龚菊能继续留院半年,以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果。“德钦的群众看病很难,县医院目前仅有两名口腔科医生,并且从乡镇到县医院要3、4个小时,从县城到香格里拉又要3个小时左右,群众看病的路途都比较遥远。我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为缓解当地群众看病难出一份力。”龚菊说。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使命,也是担当。随着第二批医疗骨干的下派,医院也将持续关注基层医疗需求,不断优化医疗资源下沉工作,为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玉溪市人民医院院长郝应禄表示。
龚菊医生(右一)在德钦县人民医院看诊患者并带教医
李文雯 刘继凤/文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守护群众健康的关键抓手。适逢建院75周年,作为玉溪市医疗卫生系统的“排头兵”,玉溪市人民医院将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以精准帮扶为路径,高位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全面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质量。
下沉基层 精准帮扶
玉溪市人民医院全力守护群众健康
高位推动 全域覆盖 重点辐射
今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第二批市级医疗资源下沉县级医院工作启动,在42名骨干延续帮扶的基础上,今年13名来自产科、麻醉科、临床心理科、医学影像部等科室的医疗骨干奔赴县级医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广大基层患者提供更加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献礼建院75周年。
2024年以来,玉溪市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市级医疗资源下沉的有关政策,第一时间制定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工作方案和对口帮扶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划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共同担任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构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明确每个院领导对口联系1家基层医院,定期带队赴驻点单位开展督促指导、座谈交流,实时掌握帮扶进度、破解实践难题。并为支援队员落实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统一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主管部门不定期开展现场督查,核查在岗情况与工作实效,以全链条管理确保资源下沉“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自2024年8月签订对口帮扶协议至今年9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派出两批共计55名医疗骨干到县级医院驻点,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100%覆盖全市9个县(市、区),并延伸至迪庆州德钦县,形成全域覆盖、重点辐射的帮扶格局。”玉溪市人民医院院长郝应禄说。
据了解,外派驻点的55名医疗骨干均精准对接基层需求,目前还有42名坚守一线,涵盖骨科、胃肠外科、医学影像等23个专业。在服从受援医院的统筹安排,做好学科帮扶工作之时,他们还要加强与受援医院的沟通协作,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畅通支援医院和受援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确保及时转运救治急危重症患者,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降低县域和市域外就诊率。
去年8月到易门县人民医院驻点时,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医生朱立发现科室还存在部分诊疗流程不流畅,部分操作和门诊病历书写欠规范等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就医体验的问题。为此,他与五官科主任协同梳理门诊、检查、治疗等环节,共同制定了《眼科门诊诊疗常规》及《眼科专业发展目标》,完善了门诊诊疗流程,提高了诊疗质量和效率。他还参与完善了小儿视光门诊工作,开展了儿童屈光筛查和矫正指导,并率先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在他的带动下,目前科室已能独立开展眼底OCT、角膜地形图等检查,并可完成判读,眼底疾病诊疗能力有了新突破。“在驻点期间,眼科门诊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常见病上转率明显下降。同时,通过双方绿色转诊通道的建立,实现了复杂病例上转的无缝对接,减少患者周转时间,提升了救治效率。”朱立说。
到通海县人民医院超声科驻点一年,玉溪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医生王潇潇接诊患者约2000例,并主导开展了上肢造瘘超声评估、肌骨神经检查等7项新技术,减少患者上转率。为了提升科室的诊疗水平和管理效能,她还做好培训和临床带教,并配合科室,系统性重构质控体系,全面梳理国家13项核心质控指标,推动各项指标值显著提升。“下沉基层一年,基本上实现了技术规范下沉,管理体系优化,质控水平提升的目标,也进一步了解了基层医疗的特点和需求,实现了个人的成长和提升。”王潇潇告诉记者。
精准发力 畅通转诊 优化服务
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为基层医疗机构“输血”,而是要增强其“造血”能力。一年来,玉溪市人民医院各驻点帮扶医疗骨干累计完成门诊诊疗80837人次、住院诊疗25742人次、急诊诊疗5421人次、组织疑难病例讨论4786例次、实施手术3653台、手术带教2462例次、开展培训讲座1271次、教学查房1371次。开展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股动脉切开取栓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中毒患者血液净化治疗、急诊PCI、双腔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等新业务新技术134项。
除固定驻点外,玉溪市人民医院还创新帮扶机制,在各县级医院同步建立23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开展巡回医疗10次,通过科主任专项指导、远程会诊支撑等方式,打破优质资源流动的时空限制,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更好的“沉”下去,进一步畅通转诊流程。一年来,全市各基层医院共上转病人510例,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有序就医体系。
“李超医生在我院下乡帮扶期间,参与急诊科正常轮值班,共带教3人,参与抢救100多人次,门急诊接诊5000多人次。同时他还积极参与院前急救,并指导开展床旁血液净化。通过理论与实战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我科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与应急能力,我们由衷的感谢他的辛苦付出与倾囊相授。”新平县总医院急诊科主任刀院东高度评价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李超的驻点工作。
在县级医院驻点一年,李超最大的感触是面对的突发状况多了,应急能力增强了。2024年底,他接诊了一名腹痛并休克的危重症孕产妇,危急关头,他一边做补液等相关处理,一边通知妇产科医生急会诊,同时,第一时间联系玉溪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由120送到市医院就直接进手术室进行手术,没有再走急诊流程,这就为抢救争取了时间。“通过县市两级的通力合作,最终保住了患者的生命。当时真的很紧张,可以说是争分夺秒的把患者送到了手术室,如果没有驻点医生对接这个环节,后果不堪设想。”李超说。因为在驻点期间有了参与院前急救的经验,他还带领新平县总医院急诊科参加了云南省医学会主办的2024年紧急医疗救助实景挑战赛,并荣获三等奖。
李超医生在新平为患者看诊
2024年的医师节,还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的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俞志恒收到了患者家属所赠的锦旗。一年后,他的妻子口腔科医生龚菊又收到了来自同一家医院的感谢信。无论是锦旗,还是感谢信,都是对这夫妻俩“接力”开展帮扶工作的认可,都是对玉溪市人民医院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工作的肯定。
在德钦县人民医院期间,从梳理诊疗流程到完善急救方案,从颅脑损伤的紧急处置到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手术,俞志恒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凭借精湛医术完成多台“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填补了当地多项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空白。
2025年,在听俞志恒说起德钦群众看病难的情况后,龚菊毅然接过“接力棒”,到德钦县人民医院开展驻点帮扶。作为该院首个口腔外科医生,她成功开展了包括微创拔牙、面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口腔颌面部肿物切除及美容减张缝合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优化科室就诊流程,显著提升了患者就医感受。
今年9月,帮扶工作即将结束时,德钦县人民医院来函,希望龚菊能继续留院半年,以进一步巩固帮扶成果。“德钦的群众看病很难,县医院目前仅有两名口腔科医生,并且从乡镇到县医院要3、4个小时,从县城到香格里拉又要3个小时左右,群众看病的路途都比较遥远。我希望我能继续留下来为缓解当地群众看病难出一份力。”龚菊说。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使命,也是担当。随着第二批医疗骨干的下派,医院也将持续关注基层医疗需求,不断优化医疗资源下沉工作,为提升区域整体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玉溪市人民医院院长郝应禄表示。
龚菊医生(右一)在德钦县人民医院看诊患者并带教医
李文雯 刘继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