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头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玉医夫妻高原援医传佳话,德钦致函盼再续帮扶情!
发布时间:2025-09-30

9月19日,玉溪市人民医院收到一封来自雪域高原的特殊函件——德钦县人民医院正式致函,恳请延长口腔科帮扶专家龚菊的支援期限,从原定半年延至1年。函件中,德钦县满是对龚菊医生专业能力的认可与继续留任的迫切期盼。这封函件的背后,是龚菊医生接过丈夫俞志恒的“援藏接力棒”,在海拔4270米的高原上用精湛医术与温暖仁心书写的动人帮扶故事。

图片1

龚菊医生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大门口

接过“接力棒” 夫妻同心援高原

去德钦,不仅是响应号召,更是接下志恒没完成的“使命”。2025年4月,龚菊收拾行囊启程时,耳边还回荡着丈夫俞志恒的叮嘱。

2024年,俞志恒作为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率先奔赴德钦县医院帮扶,顶着高寒缺氧的不适,完成多台“颅内血肿清除术”填补当地神经外科技术空白,还收到患者“尽心尽责技精湛,精心康复暖人心”的锦旗。

而龚菊出发前,口腔科主任徐稳特意准备了3支拔牙涡轮机和全套口腔外科器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帮当地群众解决点难题。” 带着这份嘱托,龚菊抵达德钦后,很快便用实力打破了当地口腔诊疗的“困局”。

抵达第三天,就遇上了一位被水平阻生智齿困扰的年轻姑娘。德钦县医院的星海主任眉头紧锁:“我们设备跟不上,这种靠近下颌神经管的复杂阻生齿,只能转院。”姑娘一听,眼泪顿时涌出:“去市里需要一天时间,挂号排队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我明天还要上班”,诊室内弥漫着患者和医生的无奈。

这时,龚菊医生仔细查看牙片后,坚定地说:“用我带来的设备,可以进行微创拔牙”,她随即拿出一套崭新的高速涡轮手机和拔牙车针。在她的全程指导下,星海主任顺利完成手术,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姑娘的难题,这也是德钦县医院首例“微创拔牙”,从此打开了当地复杂口腔诊疗的新局面。

图片2

俞志恒医生在赴德钦县开展神经外科手术

高原留医暖 科室获赋能

在德钦的日子里,龚菊的诊室总是最晚熄灯的那一间。

一次临近下班,她接到紧急电话:一位从西藏芒康赶来的7岁女孩,因牙齿疼痛导致左面部红肿,急需处理。“孩子的病不能等!”放下电话,龚菊立刻留在诊室等候。

当女孩母亲带着孩子来到诊室时,孩子左脸已肿得老高,还不停哭闹。实习生立青不解:“先去急诊消炎,明天再来不行吗?”龚菊轻声解释:“她们从芒康来要坐五六个小时班车,而且孩子已经发展成间隙感染,越早处理越安全。”

麻醉前,女孩哭闹不止。龚菊医生不急不躁,耐心地向女孩讲解所有器械,逐步消除她的恐慌。在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瞬间,顺利完成注射。接下来,进行脓肿切开引流、牙齿开髓引流。一小时后,治疗圆满结束。女孩停止了哭泣,在离开牙椅时对龚菊医生露出了一个微小的笑容。

一周后,小女孩再次复诊,妈妈一见到龚医生,取出洁白的哈达,献给她,并用藏语连连道谢。

帮扶期间,龚菊不仅接诊患者、破解复杂病例,更把“传帮带”放在心上。她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从口腔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到“面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口腔颌面部肿物切除 + 美容减张缝合”等新技术,毫无保留分享经验;还参与优化科室就诊流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让县医院口腔科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正如德钦县医院在感谢信中所说:“龚医生为科室人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口腔科发展的希望。”

图片3

龚菊医生(右一)在德钦县人民医院看诊患者并带教医生

函件寄深情 高原盼续援

“全院仅1名口腔科工作人员,且未取得执业资格,无法独立开展合规诊疗。” 德钦县医院在函件中道出的困境,正是龚菊留下的重要意义。帮扶数月来,她不仅填补了当地多项口腔诊疗技术空白,更用实际行动为科室搭建起规范化诊疗的“框架”。如今,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部分常见手术,患者不用再奔波到州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龚医生的到来,就像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德钦县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能延长帮扶期限,不仅能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更能帮助当地培养出真正“带不走的口腔科团队”,彻底解决群众“看牙难”问题。

对此,龚菊早已做好准备:“只要医院批准,我愿意继续留在德钦,把该教的技术教好,把该建的流程完善,让高原群众的口腔健康有更长久的保障。”

从俞志恒到龚菊,这对医生夫妻用“接力帮扶”的方式,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医者担当;而德钦县医院的续援函,不仅是对龚菊个人的认可,更是对玉溪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的肯定。这份跨越千里的医疗情谊,也将在高原之上继续传递!

口腔科/徐稳

编辑:王一婷
关闭
通用底部--玉溪市人民医院
​玉医夫妻高原援医传佳话,德钦致函盼再续帮扶情!
发布时间:2025-09-30

9月19日,玉溪市人民医院收到一封来自雪域高原的特殊函件——德钦县人民医院正式致函,恳请延长口腔科帮扶专家龚菊的支援期限,从原定半年延至1年。函件中,德钦县满是对龚菊医生专业能力的认可与继续留任的迫切期盼。这封函件的背后,是龚菊医生接过丈夫俞志恒的“援藏接力棒”,在海拔4270米的高原上用精湛医术与温暖仁心书写的动人帮扶故事。

图片1

龚菊医生在德钦县人民医院大门口

接过“接力棒” 夫妻同心援高原

去德钦,不仅是响应号召,更是接下志恒没完成的“使命”。2025年4月,龚菊收拾行囊启程时,耳边还回荡着丈夫俞志恒的叮嘱。

2024年,俞志恒作为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家,率先奔赴德钦县医院帮扶,顶着高寒缺氧的不适,完成多台“颅内血肿清除术”填补当地神经外科技术空白,还收到患者“尽心尽责技精湛,精心康复暖人心”的锦旗。

而龚菊出发前,口腔科主任徐稳特意准备了3支拔牙涡轮机和全套口腔外科器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多帮当地群众解决点难题。” 带着这份嘱托,龚菊抵达德钦后,很快便用实力打破了当地口腔诊疗的“困局”。

抵达第三天,就遇上了一位被水平阻生智齿困扰的年轻姑娘。德钦县医院的星海主任眉头紧锁:“我们设备跟不上,这种靠近下颌神经管的复杂阻生齿,只能转院。”姑娘一听,眼泪顿时涌出:“去市里需要一天时间,挂号排队也不知道要等多久,我明天还要上班”,诊室内弥漫着患者和医生的无奈。

这时,龚菊医生仔细查看牙片后,坚定地说:“用我带来的设备,可以进行微创拔牙”,她随即拿出一套崭新的高速涡轮手机和拔牙车针。在她的全程指导下,星海主任顺利完成手术,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姑娘的难题,这也是德钦县医院首例“微创拔牙”,从此打开了当地复杂口腔诊疗的新局面。

图片2

俞志恒医生在赴德钦县开展神经外科手术

高原留医暖 科室获赋能

在德钦的日子里,龚菊的诊室总是最晚熄灯的那一间。

一次临近下班,她接到紧急电话:一位从西藏芒康赶来的7岁女孩,因牙齿疼痛导致左面部红肿,急需处理。“孩子的病不能等!”放下电话,龚菊立刻留在诊室等候。

当女孩母亲带着孩子来到诊室时,孩子左脸已肿得老高,还不停哭闹。实习生立青不解:“先去急诊消炎,明天再来不行吗?”龚菊轻声解释:“她们从芒康来要坐五六个小时班车,而且孩子已经发展成间隙感染,越早处理越安全。”

麻醉前,女孩哭闹不止。龚菊医生不急不躁,耐心地向女孩讲解所有器械,逐步消除她的恐慌。在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瞬间,顺利完成注射。接下来,进行脓肿切开引流、牙齿开髓引流。一小时后,治疗圆满结束。女孩停止了哭泣,在离开牙椅时对龚菊医生露出了一个微小的笑容。

一周后,小女孩再次复诊,妈妈一见到龚医生,取出洁白的哈达,献给她,并用藏语连连道谢。

帮扶期间,龚菊不仅接诊患者、破解复杂病例,更把“传帮带”放在心上。她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从口腔常见病规范化诊疗,到“面颈部脓肿切开引流”“口腔颌面部肿物切除 + 美容减张缝合”等新技术,毫无保留分享经验;还参与优化科室就诊流程、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让县医院口腔科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正如德钦县医院在感谢信中所说:“龚医生为科室人才建设注入强劲动力,让我们看到了口腔科发展的希望。”

图片3

龚菊医生(右一)在德钦县人民医院看诊患者并带教医生

函件寄深情 高原盼续援

“全院仅1名口腔科工作人员,且未取得执业资格,无法独立开展合规诊疗。” 德钦县医院在函件中道出的困境,正是龚菊留下的重要意义。帮扶数月来,她不仅填补了当地多项口腔诊疗技术空白,更用实际行动为科室搭建起规范化诊疗的“框架”。如今,当地医生已能独立开展部分常见手术,患者不用再奔波到州医院,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龚医生的到来,就像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德钦县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若能延长帮扶期限,不仅能进一步巩固现有成果,更能帮助当地培养出真正“带不走的口腔科团队”,彻底解决群众“看牙难”问题。

对此,龚菊早已做好准备:“只要医院批准,我愿意继续留在德钦,把该教的技术教好,把该建的流程完善,让高原群众的口腔健康有更长久的保障。”

从俞志恒到龚菊,这对医生夫妻用“接力帮扶”的方式,在雪域高原书写着医者担当;而德钦县医院的续援函,不仅是对龚菊个人的认可,更是对玉溪市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的肯定。这份跨越千里的医疗情谊,也将在高原之上继续传递!

口腔科/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