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后,尤其是取用了下肢静脉作为桥血管,如大隐静脉的下肢护理至关重要。这个部位因为手术取血管,存在伤口,并且下肢的静脉血流会发生改变,容易出现肿胀、疼痛、感染甚至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搭桥术后下肢护理的核心目标: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减轻肿胀: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伤口裂开或出血、淋巴水肿;缓解疼痛不适,恢复下肢功能。
一、需注意的关键护理措施:
1. 伤口护理:
遵医嘱换药:严格按照医生或护士的指示进行伤口敷料的更换,出院时医生会告知患者及家属。
保持清洁干燥:洗澡时,在医生允许前避免淋湿伤口(通常建议术后1-2周内避免直接淋水)。出院后洗澡可遵医嘱使用防水敷料或擦浴,之后轻轻拍干(不要用力擦)。确保伤口完全干燥。
观察伤口迹象,每天检查切口及周围皮肤情况:
红肿:是否加重或范围扩大。
渗液:是否有脓性、血性或其他异常分泌物,或渗液量突然增多。
疼痛:是否持续加重或出现搏动性疼痛。
发热:伤口局部是否发烫。
裂开:伤口边缘是否分离。
异味:是否有臭味。
一旦发现任何感染迹象(红、肿、热、痛、渗液、异味)或裂开、出血,立即联系医生!
2. 抬高下肢:
这是减轻和控制肿胀的最重要措施,利用重力帮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
在卧床休息或坐着时,将手术侧下肢(如果双侧取血管,则抬高双腿)垫高,确保脚踝高于膝盖,膝盖高于心脏水平(比如在腿下垫2~3个枕头)。尤其是在术后早期和感觉肿胀明显时,应尽可能多地抬高。避免长时间下垂(如长时间站立或坐着腿不着地)。
3. 穿戴医用弹力袜:
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预防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梯度压力弹力袜(压力从脚踝向大腿方向递减)。
通常在术后不久开始穿戴,可能需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必须白天持续穿戴,睡觉时可脱下(除非医生特别要求)。 早上起床前(腿还没开始肿)穿上,确保平整无褶皱,脚趾部位舒适不过紧。
4. 下肢活动和锻炼:
早期活动至关重要:预防血栓、促进循环、预防肺炎、促进恢复。
床上活动
踝泵运动:术后清醒即可开始。方法是躺着或坐着,缓慢地做勾脚尖(背屈)和绷脚尖(跖屈)的动作,就像踩油门和刹车。每次做10~15次,每小时做几组。这能有效活动小腿肌肉,像泵一样促进血液回流。
膝关节弯曲: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轻柔地屈伸膝关节。
转动脚踝:顺时针和逆时针缓慢转动脚踝。
下床活动
通常在术后24~48小时内,医护人员会协助下床站立和短距离行走。务必遵医嘱循序渐进,第一次下床需有人协助,防止跌倒。行走时使用助行器或有人搀扶。
避免久坐或久站:坐或站30分钟左右,应抬高下肢休息或走动一下。避免双腿交叉坐。
步行:按医生/康复师制定的计划逐步增加步行时间和距离。术后早期(几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和长时间行走。行走本身有助于减轻肿胀,但过度可能加重。
避免:
A.术后几周内避免提重物(通常>5斤)。
B.避免长时间双腿下垂不动(如长途旅行需咨询医生)。
C.在医生允许前避免开车(通常需要至少4-6周,且能应对紧急情况)。
5.疼痛管理:
术后下肢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紧绷感、麻木感(取血管路径周围神经可能受影响),尤其是在活动时。
按时服药:按医嘱服用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医生开的其他药物),不要等到疼痛剧烈时才吃。控制好疼痛有助于你更好地活动和锻炼。
非药物方法:轻柔活动、抬高患肢、分散注意力等也有助于缓解不适。
报告异常疼痛:如果疼痛突然加剧、性质改变(如搏动性、烧灼感)或伴有红肿发热,及时通知医生。
二、何时需就医
伤口出现红、肿、热、痛加剧,渗液(尤其脓性)增多,有异味,裂开或出血。
单侧下肢突发性、进行性加重的肿胀、疼痛、发红、发热。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立即急诊)。
不明原因的发热(体温>38°C)。
下肢疼痛突然剧烈加重,或性质改变。
脚趾颜色变苍白、发绀、发凉,感觉麻木加重。
弹力袜穿戴后感觉异常不适、过紧或皮肤出现破损、水泡。
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
三、 长期注意事项
弹力袜:可能需要穿戴较长时间(几周到几个月),严格遵医嘱。
肿胀:下肢轻度肿胀可能在术后持续数周到数月,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坚持抬高和穿戴弹力袜通常能有效缓解。如果肿胀持续加重或突然加重,需就医排除淋巴水肿等问题。
神经感觉异常:取血管路径附近的麻木、刺痛感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减轻或适应。
复诊:严格遵守医生的复诊安排!医生会评估伤口愈合、肿胀情况、下肢功能以及心脏整体恢复状况。
总结关键点:
抬高!抬高!抬高!(脚踝高于膝盖,膝盖高于心脏)
坚持穿弹力袜!
勤做踝泵运动!
早期适度活动,避免久坐久站!
密切关注伤口和肿胀变化,有异常及时就医!
术后恢复需要时间和耐心。每个人的恢复速度和体验可能不同。有任何疑问或担忧都应及时提出寻求医师帮助。良好的下肢护理对于你的整体心脏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血管外科/杨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