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柏芸,是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在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多年,以爱为翼,以技为舟,细微处见真情,专科里显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坚守。
一纸墨香,定格职业的意义
柏芸与护理事业的羁绊,在刚参加工作时便深深扎根。那时,她负责护理一位八十多岁的病重老人,老人意识时清时糊,卧床不起,输液、喂食、翻身、擦身成了她每日的核心工作。尽管护理繁杂琐碎,但老人清醒时总会用沙哑的声音说“姑娘,辛苦了”,布满皱纹的手偶尔轻轻拍一拍她的胳膊,那份如同祖父般的疼爱,让忙碌的日子多了一份温暖。
柏芸陪着老人对抗病痛,记录每一次生命体征的变化,守着他度过一个个难眠的夜晚。即便拼尽全力,老人最终还是安详离世,这让她满心失落。可没想到几天后,老人的家人特意赶来,递上了一封用毛笔工工整整书写的表扬信,淡淡的墨香里,字里行间全是真诚的感谢:“像亲人一样细心照料,让老人走得安心”。
指尖触到粗糙的纸张与温润的墨迹,柏芸忽然读懂了护理工作的意义。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为患者和家属带去慰藉;那些默默的付出,也终将被铭记在最真挚的笔墨中,成为职业路上最珍贵的力量,让她坚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
专科精进,破解吞咽康复难题
神经内科患者中,吞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进食,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等严重风险。柏芸深知,专业的护理技术是守护患者的关键。2018年,她赴中山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吞咽专科护士培训”。
培训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吞咽功能评估的专业知识,从问诊技巧到体格检查,从洼田饮水试验到分级评估标准,每一个知识点都反复钻研、实操练习。三个月后,她带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回到科室,开展系统性的吞咽功能护理工。
一位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年轻女性患者。疾病让患者四肢无力、吞咽困难,长期留置鼻胃管的她自嘲“带着大象鼻”,眼里满是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了解情况后,柏芸和科室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规范的间歇置管计划:每次操作前仔细评估、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轻声安抚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慢慢帮她摆脱了长期留置鼻胃管的困扰。
当患者第一次不用“大象鼻”也能顺利进食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此后,科室医护人员每天做好交接班,坚持帮患者做吞咽功能训练:从简单的空吞咽练习,到循序渐进的冰刺激、舌肌训练,耐心指导她控制吞咽节奏。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患者从只能吃流食,逐渐能正常咀嚼食物,甚至能清晰地说出感谢。看着患者一步步摆脱病痛束缚、重新绽放笑容,柏芸深深体会到,护理不仅是技术的付出,更是用耐心与坚守,帮患者找回生活的希望与尊严。
细微之处,传递医者的温度
“护理工作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舒适与康复。”在普通病房值班时,柏芸曾遇到一位没有右上肢的卧床老人,家属临时外出,恰逢老人想要小便,柏芸没有丝毫犹豫,顺手帮老人解决了难题。旁边床位的病友大爹看在眼里,笑着对她竖起大拇指:“姑娘,你真是好样的!不嫌弃、有耐心,太难得了!”
话音刚落,大爹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纸条递给她:“我没啥文化,写了首打油诗,你可别嫌丑!”展开纸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真诚“白衣姑娘心最善,不嫌脏累护病患,无亲无友也温暖,病房里面春意添!”这份来自病友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也让她更加坚信,护理工作的温暖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琐碎付出中。
回首在护理岗位上的日子,柏芸觉得,是这个优秀的集体,让平凡的岗位有了不平凡的意义,也让她在付出中收获成长与认可。未来,她会带着这份感恩,继续以患者为中心,精进技能、传递温度,在神经内科护理岗位上坚守初心,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以专业与温暖赢得患者和同事认可。
宣传部
文/董国清 图/夏焱南
她叫柏芸,是玉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在护理岗位上默默耕耘多年,以爱为翼,以技为舟,细微处见真情,专科里显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的坚守。
一纸墨香,定格职业的意义
柏芸与护理事业的羁绊,在刚参加工作时便深深扎根。那时,她负责护理一位八十多岁的病重老人,老人意识时清时糊,卧床不起,输液、喂食、翻身、擦身成了她每日的核心工作。尽管护理繁杂琐碎,但老人清醒时总会用沙哑的声音说“姑娘,辛苦了”,布满皱纹的手偶尔轻轻拍一拍她的胳膊,那份如同祖父般的疼爱,让忙碌的日子多了一份温暖。
柏芸陪着老人对抗病痛,记录每一次生命体征的变化,守着他度过一个个难眠的夜晚。即便拼尽全力,老人最终还是安详离世,这让她满心失落。可没想到几天后,老人的家人特意赶来,递上了一封用毛笔工工整整书写的表扬信,淡淡的墨香里,字里行间全是真诚的感谢:“像亲人一样细心照料,让老人走得安心”。
指尖触到粗糙的纸张与温润的墨迹,柏芸忽然读懂了护理工作的意义。它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为患者和家属带去慰藉;那些默默的付出,也终将被铭记在最真挚的笔墨中,成为职业路上最珍贵的力量,让她坚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
专科精进,破解吞咽康复难题
神经内科患者中,吞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进食,还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等严重风险。柏芸深知,专业的护理技术是守护患者的关键。2018年,她赴中山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吞咽专科护士培训”。
培训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吞咽功能评估的专业知识,从问诊技巧到体格检查,从洼田饮水试验到分级评估标准,每一个知识点都反复钻研、实操练习。三个月后,她带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回到科室,开展系统性的吞咽功能护理工。
一位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年轻女性患者。疾病让患者四肢无力、吞咽困难,长期留置鼻胃管的她自嘲“带着大象鼻”,眼里满是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了解情况后,柏芸和科室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规范的间歇置管计划:每次操作前仔细评估、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中轻声安抚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慢慢帮她摆脱了长期留置鼻胃管的困扰。
当患者第一次不用“大象鼻”也能顺利进食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此后,科室医护人员每天做好交接班,坚持帮患者做吞咽功能训练:从简单的空吞咽练习,到循序渐进的冰刺激、舌肌训练,耐心指导她控制吞咽节奏。日复一日的坚持下,患者从只能吃流食,逐渐能正常咀嚼食物,甚至能清晰地说出感谢。看着患者一步步摆脱病痛束缚、重新绽放笑容,柏芸深深体会到,护理不仅是技术的付出,更是用耐心与坚守,帮患者找回生活的希望与尊严。
细微之处,传递医者的温度
“护理工作没有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舒适与康复。”在普通病房值班时,柏芸曾遇到一位没有右上肢的卧床老人,家属临时外出,恰逢老人想要小便,柏芸没有丝毫犹豫,顺手帮老人解决了难题。旁边床位的病友大爹看在眼里,笑着对她竖起大拇指:“姑娘,你真是好样的!不嫌弃、有耐心,太难得了!”
话音刚落,大爹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纸条递给她:“我没啥文化,写了首打油诗,你可别嫌丑!”展开纸条,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真诚“白衣姑娘心最善,不嫌脏累护病患,无亲无友也温暖,病房里面春意添!”这份来自病友的认可,比任何荣誉都珍贵,也让她更加坚信,护理工作的温暖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琐碎付出中。
回首在护理岗位上的日子,柏芸觉得,是这个优秀的集体,让平凡的岗位有了不平凡的意义,也让她在付出中收获成长与认可。未来,她会带着这份感恩,继续以患者为中心,精进技能、传递温度,在神经内科护理岗位上坚守初心,把平凡工作做到极致,以专业与温暖赢得患者和同事认可。
宣传部
文/董国清 图/夏焱南